盒饭市场监管 “真空”状态令人忧
发布时间:2012年4月16日 20时12分
金属探测器( 食品金属探测器、 金属探测仪、 食品金属检测机)撑起群众健康【保护伞】,构筑食品安全【防火墙】:联合华仪关注食品安全,关爱健康人生,享受健康生活;促进和谐。为了你的身体健康考虑,购买食品的时候;建议选择有如下四种标志(1)无公害农产品标志(2)绿色食品标志(3)有机食品标志(4)QS标志:QS标志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(质量安全)的缩写,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的产品食用。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。
——盒饭市场卫生安全调查(中)
4月13日,本报以《沿街盒饭:吃起安心不?》为题,报道了成都市无证餐馆、流动摊贩销售的盒饭加工条件极差、食品安全让人担忧的现状。调查显示,“苍蝇馆子”、小摊贩贩卖的盒饭大量存在,相关职能部门是如何进行监管的呢?4月14日,记者走访了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局、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,发现盒饭市场监管的困局。
困境一:量化分装成本高 盒饭难有“合法身份”
据成都市食药监局餐饮服务监管处副处长李宏坤介绍,根据有关法规,正规的盒饭生产是一个条件要求较高的行业,对分装、运送都要予以“量化”,如明确生产经营盒饭应具有与供应品种、数量相适应的原料存储、冷藏、挑拣切配、烹调、清洗消毒、盒饭分装、装箱等专用功能间,运送车辆须密闭,还要定期清洗消毒等。此外,还应在盒饭上注明生产日期、生产时间、厂名、品牌等,由此给盒饭一个“合法身份”。
李宏坤说,像这种规范化的集中配送的盒饭企业,成都原本有几家,但由于不太符合成都市民的饮食习惯且成本高,目前基本停业。反而是一些无证照小作坊、流动小摊贩、家带店制作的“盒饭”比较畅销。“但这种盒饭最多算是饭菜分装,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盒饭。”李宏坤表示,因为无证盒饭既没有专门的清洁分装区,也没有无菌的生产环境和保温配送车辆,要达到这些条件,需要投入至少10多万元,小作坊不可能做到。
困境二:11000多户无证经营 人手太少管不过来
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,成都市食药监部门对全市的无证照餐饮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,结果显示,全市目前有证照齐全的餐饮企业3万多户,无证照的小餐馆则有11000多户,而流动的小摊贩则更多。
“完全要取缔这种无证小餐饮,是不切实际的。监管对象太大,我们人手太少,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。”李宏坤说,成都全市食药监督执法人员只有200多人,即使是人手较多的城区食品药品执法大队,也只有七八个人,完全不能应付当地数千户餐饮户的日常监管。由于人员有限,无法对盒饭市场进行专项整治,管理上存在“真空”。
李宏坤说,因为无证照小餐馆多在背街小巷,她希望当地政府、社区居委会、市民能和食药监督部门一道,共同负担起这些无证照的小餐馆的监管,同时发现问题及时举报,便于食药监部门尽快查处。
困境三:配套法规未出台 部门监管漏洞多
据记者了解,根据食品安全分段管理的原则,食药监部门负责对无证照小餐馆的监管,而流动的沿街占道商贩,则由城管部门负责取缔。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无证照小餐馆、流动摊贩本来就是非法存在的,城管部门只能劝说其离开,对出摊占道进行取缔,无权监管其食品安全问题。
无证照小餐馆大量存在,作为发证机构的工商部门又该如何监管?据成都市工商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孙斌介绍,工商部门只负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,比如商场、超市等售卖的食品安全。而小餐馆没有营业证照,是由于小餐馆不能提供餐饮服务证,“商户出具由食药部门颁发的餐饮服务证,是工商部门颁发工商营业执照的必要前提。”换句话说,无证经营的小餐馆,不在工商部门监管范围内。
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、标准建设滞后,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。”李宏坤认为,2009年6月起开始施行的《食品安全法》规定,小餐馆小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等配套的行政法规由各省市自行制定。到目前,只有上海、浙江和宁夏制定了这样的配套地方法规,而我省有关小餐馆小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法规,至今未出台。 原文转自四川日报网 http://sichuan.scol.com.cn/cddt/content/2012-04/16/content_3627873.htm?node=965
(欢迎你浏览本站http://www.unihuayi8.com/ 关注食品安全,关爱健康人生方面文章,我们会更努力的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食品安全行业知识给你参考,感谢你对我们的支持!)
更多你相关食品安全行业新闻提供给你浏览:
|